山那边,是我们回不去的家
“山”这个字,总能勾起心里一丝柔软的回响。小时候,山是假日里爬着玩的乐园,风吹过松林,阳光洒在石头上,空气里满是自由的味道。长大后,山却变了模样,成了我们拼命攀爬的目标——房子、车子、名利,像《红楼梦》里的大观园,繁华得让人眼花缭乱。可爬到顶上,低头一看,心里却空落落的:这就是我想要的吗?
一、看得见的山:疲惫的追逐
我们都曾是追风的孩子,奔向那些闪闪发光的“山峰”。高楼取代了青山,忙碌挤走了宁静,每天被时间追着跑,像俗话说的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。可夜深人静时,那种疲惫像潮水一样涌上来,压得喘不过气。《圣经·马太福音》里,耶稣轻声问:“人若赚得全世界,赔上自己的生命,有什么益处呢?”这话像风吹过心湖,荡起一阵酸楚。我们跑得那么快,却忘了停下来问问:幸福跑哪儿去了?
二、看不见的山:心底的呼唤
中国古人说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”那座“看不见的山”,不是风吹雨打的石峰,而是心底的一片净土。老子低吟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孔子叹息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,都在追寻它。《圣经》里也有回音,《以赛亚书》第2章描绘了一座“耶和华殿的山”,高过群山,万邦涌向那里,聆听“道”的呢喃。这座山不耀眼,却温暖,像故乡的炊烟,唤着我们回家。
“非山非呀”,这话像谜一样挠心。或许,它是“人山人海”,是那些疲惫灵魂聚在一起,寻找光亮的地方。《启示录》第14章管它叫“锡安山”,说那里有“得胜之人”,用“十字架的道”点亮黑暗。我听着,仿佛听见《高山流水》的琴声,悠长又温柔,告诉我们:真正的家,不在山外,而在心里。
三、从喧嚣到宁静:心的转向
我们这一代人,赶上了物质的盛宴。手机屏幕亮得刺眼,高铁快得让人眩晕,可心里的迷雾却越来越浓。为什么呢?《约翰福音》第4章轻声说:“人活着,不是单靠食物,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。”这话像灯,照亮了我们忙碌背后的空虚。
“知足者富”,老祖宗留下的这句话,像母亲的叮咛,温暖又无奈。可现在的世界,像个巨大的擂台,不争就输,知足成了笑话。于是,我们争得头破血流,却丢了安宁。那天夜里,我抬头看天,突然想:是不是该换条路,爬一座不一样的山?《圣经》说这是“启示的时代”,天上的声音透过“天择之人”传来,像春风拂过荒原,唤醒我们沉睡的心。
四、山与道:灵魂的低语
在中国,“山”总和“道”缠在一起。“仁者乐山”,山是心安的港湾;“修道上山去”,像隐士的背影,孤独却坚定。可道,不是躲起来就能找到的,它在人与人的碰撞里,在泪水和笑声中慢慢浮现。《孟子》说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,苦难是道的一部分。《约翰福音》第1章又说:“太初有道,道与神同在。”这座山,是“有道之人”聚起的灯火,温暖着每一个迷路的夜归人。
“听人劝,吃饱饭”,这话像老友的拍肩,带着笑意。《以赛亚书》第2章也说,从这座山“发出律法,从耶路撒冷发出耶和华的话语”。这些话像溪水,流进干涸的心田。我们得学会倾听,像孩子依偎着母亲,才能爬上那座藏在心底的山。
五、根与光:失落与找回
《圣经》里,“山”是神的呼唤。《以赛亚书》第46章叹道:“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,从东方召一个人来实现这个。”这个“东方之人”,让我想起中国的东夷族,孔子从那里走来,留下儒家的灯盏。《启示录》第3章又说,“得胜之人”要恢复“东方的伊甸园”,那是个没有泪水的乐园,像《庄子》里的“至乐无乐”,宁静而圆满。
可我们的根呢?五千年风吹雨打,《诗经》的歌声还在耳边,可近代的屈辱却让我们忘了自己的模样。汉字被误解,文化被冲淡,像山间的雾,散得无影无踪。《锡安山”的光芒提醒我们,别只盯着眼前的喧嚣,那座“看不见的山”才是回家的路。
六、山那边:回家的渴望
“山”是什么?它是童年的嬉笑,是成年的奔波,也是心底的叹息。《启示录》第14章说,“锡安山”上有得胜之人,他们用真理点亮世界,迎来新天新地。我听着,想起杜甫的“山外青山楼外楼”,外面的山爬累了,心里的山却还在等我们。
我们活得太急,忘了抬头看天。《圣经》问:“人为什么活着?”古人答:“为天地立心。”答案在风里,在那座“耶和华殿的山”上。别再追着影子跑,停下来,听听《道德经》的低吟,听听《以赛亚书》的呼唤。那山那边,是我们回不去的家,也是我们该去的远方。